和钢琴老师们交流经验的时候,小黍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钢琴的启蒙阶段,手型的问题究竟重要不重要,是否在平时的课上要对学生们强调手型问题。
小黍的意见是,手型问题肯定很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它决定着每一个启蒙的孩子将来学琴之路究竟能坚持多久的问题。有些家长往往上了几节课后,就会暗示老师,孩子学琴只是个爱好,并没有想成为钢琴家的期望,老师就不用老跟孩子”拗手型“,教得那么专业了,能让孩子维持开心学琴就好。殊不知,这点看似”没要求“的要求,对老师们来说,竟是个愁死人的要求。
想让孩子能够开心地学下去,首先就得启发孩子对钢琴声音的喜爱,第一关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听到自己的指尖在钢琴上所能带来的美好的音响,而这恰恰就和良好的手型紧密关联。如果毫无意识地“砸”琴键,孩子们新鲜几个星期后就兴趣减退,因为好不好听,都只是那琴键自己的声音。只有老师们知道,手指之所以能在琴键上站立和行走,使琴键变换出奇妙莫测的声音,都是需要通过松弛有序的手掌联动机制来完成。不讲究正确而松弛的手型,如何办得到?可是在启蒙课上一味地讲手型,摆造型,未免枯燥又无聊,低龄儿童们短暂又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就这样被“摆手型”的过程给消耗掉了。
小黍浅见,在钢琴启蒙课上,可以尝试着不那么一板一眼地教孩子如何摆手型,也不用试图在几节课时里拼命地盯着手型一直向学生强调,重要的是启发和模仿。最初的几节课里,关于手型的问题,老师们掌握一个“度”就好---这个度就是放松。只要我们的学生弹琴时,除了手臂自然传导到指尖的力量,指尖要在琴键上立起来,没有其余关节或部位多余的力量参与触键,做到这两点,我们就算孩子们基本做到了正确的手型。其余的错误动作,如折指,掌关节塌陷等可以划分至几节课内微调整。将所有的手型要求拆分至一到三个月,甚至更长的课时内讲解,让孩子们在慢慢的学习过程中将错误和不良的习惯消除掉,这样对于孩子们来说,对于手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不是几节课内就非要做到完美的,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同时也保持了学习的自信心,那么接受和改正能力就会加快。
老师在课堂上针对于这部分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持耐心与微笑,带着孩子们学习双手的空中自然垂落与手臂手腕的放松,落在键盘上后,掌关节微隆站立,反复引导和要求模仿,一次只针对一个手型问题来提要求改进,相对来说,教学工作的压力或许会小一些。当然,整节课里,讲解和学习手型的问题,占去课时的四分之一,或再稍短些即可,剩下的时间用来补充其他重要的内容,如挖掘和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性等。
以上是个人经验,仅仅参考而已,毕竟千人千面,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讲述出来是想和各位老师们分享,不足之处,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