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 » 百科知识 » 正文

姬姓的起源、来源和历史

发布时间:2023-06-30 以下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内容仅供参考!
姬姓的起源、来源、由来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厉王执政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周厉王十八年,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死于彘邑。周厉王出逃后,周召公、周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自周厉王十八年开始,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结果被国人们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们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周厉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扶持姬静继位。姬静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史称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史称宣氏正宗。
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静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宣氏合谱;
源于子姓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为宋宣公。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他临死前,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而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宋宣公去世后,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宣”,史称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宣氏正宗。
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宣氏合谱。
源于谥号
源于姬姓,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中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率军参与了著名的“鞍之战”,在鲁成公三年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棘”并夺取汶阳,在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在鲁成公六年秋季率军攻伐宋国,在鲁成公八年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在鲁成公十一年秋季出使齐国,在鲁成公十四年娶齐国女姜氏,在鲁成公十五年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鲁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孟氏两家族,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被驱逐出境,出奔齐国,后至卫国为卿,后逝世于异国他乡。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晋国、卫国、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因此在他逝世后,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宣”,史称宣伯。
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职业技能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宣,全称为“宣矩”,最早是距离单位,后成为周王朝时期的一种职业技能考评标准,进而演变为官称。“一矩”,就是古代车轮的周长之距离,而“一宣”就是半矩,也就是半个车轮周长的距离,是两周时期的距离法度。能够熟练地驾御马车、牛车,令其行止于一宣之内,堪称最优秀的驭手,因此,“宣”成为评价驾御者技能的标准,最优秀的驭手即称“宣”、或“宣人”。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记载:“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在“宣”、或“宣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职业称谓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专业制玉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宣,实际上是“瑄”,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在上古时期,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其中直径大于六寸者,称作“瑄”,为国宝,要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其称为“瑄工”、“瑄人”。在典籍《尔雅•释器》中记载:“璧大六寸,谓之宣。”后世的郭璞在注释《汉书》时更明确地指明:“瑄,瑄玉是也。瑄、宣同。”
在“瑄工”、“瑄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瑄氏。古代“瑄”、“宣”二字通义,因有简笔为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地名
源于地名,出自秦、汉时期古宣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到了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为郡,治所在宛陵。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
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有在战乱纷叠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以备亲里联络,遂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宣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1] 
3迁徙分布
宣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但属于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门阀;
宣氏主要出自古代君王、贵族的谥号;
“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是古代谥法之一,凡是君主、贵族、大夫者一生“善闻周达”,逝世后便谥称作“宣”。如周宣王、宋宣公等,都是“善闻周达”之君,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以先祖谥号为姓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氏,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
宣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始平郡(今陕西兴平)形成望族。
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天长,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2] 
4家谱文献
 宣姓郡望始平郡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5郡望堂号
郡望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6字辈排行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洪武移民后宣坝7~14世“承士大正志光宗式”,15~44世“锡之恒善以守帮国永保其昌乃为有庆继世滋荣孝友同敦百川归一克蕃”;“仁义礼智信传家正典长孝贤登世德绍记永芬芳”。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铸荣光可以定家邦承先启后业永远习贞强”。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
  • • 洑姓的起源、来源和历史

    洑姓的起源、来源、由来洑氏,实际上绝大多数就是濮氏,“洑”是“濮”的一种姓氏白字,属于省改笔画讹简为同音字“洑”为姓氏用字。但有一支的确出自唐朝时期的地名“洑水港店”,即今湖北省安陆市洑

  • • 谬姓的起源、来源和历史

    谬姓的起源、来源、由来谬姓起源,谬姓来源谬姓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谬氏,就是缪氏。第一个渊源
    在上古时期指麻,或绞麻的行为。后来也当作形容词,指麻丝混乱

  • • 浮姓的起源、来源和历史

    浮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源于姜姓,出自神农氏后裔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典籍《古文琐语》记载:“浮氏出自共工氏,其臣有浮游”。据史籍《

  • • 慕姓的起源、来源和历史

    慕姓的起源、来源、由来源流一
    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

  • • 承姓的起源、来源和历史

    承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姓氏起源

    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後。

    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

  • 哎呀音乐钢琴键盘学习《 钢琴主人训练营》 西瓜学琴
    郭蝈 陪练钢琴 30节课时 考级刚需 让孩子每一次练琴都是高质量的
    30天轻松学会五线谱 流行钢琴自学初级教程 牙牙学琴
    流行爵士钢琴实战技巧VIP课 - 继伟 哎呀音乐
    【海上钢琴师】原版 MT1990钢琴谱
    百首经典流行钢琴实战曲集 - 继伟
    雷费尔德电钢琴重锤88键专业考级儿童初学者数码电子钢琴家用
    小练咖 真人钢琴陪练 1v1服务 2999随时退 1课时50分钟 考级刚需
    雅马哈电钢琴88键重锤CLP735智能数码电子钢琴家用专业初学者考级
    【原装进口】Yamaha/雅马哈钢琴 b121 SC2原声静音钢琴
  • 珠海专业调钢琴
  • 天津宝坻区调钢琴
  • 天津静海区钢琴调音
  • 成都简阳市钢琴调律
  • 大连瓦房店市钢琴调音
  • 眉山调钢琴联系方式
  • 惠州大亚湾钢琴调琴师
  • 长治调琴师
  • 厦门湖里区钢琴调音师
  • 上海普陀区钢琴调音师